癌症是全球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,而早期診斷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關鍵。然而,傳統篩檢方式(例如低劑量螺旋電腦斷層掃描 LDCT)不僅費用高,還可能存在假陽性率過高(肺癌篩查可達 96.4%)與輻射風險等問題。

在尋找更便捷、非侵入性、無輻射的檢測方法時,研究人員意外發現一位「毛茸茸的醫生」—— 嗅癌犬(Cancer Sniffing Dogs)

自 1989 年首例狗狗嗅出主人黑色素瘤的真實事件被報導後,全球科學界便開始探究:狗狗的鼻子,真的能聞出癌症嗎?


👃 狗狗為什麼能聞出癌症?揭開嗅覺的奇蹟

狗狗的嗅覺系統堪稱「生物奇蹟」。
牠們屬於所謂的「巨嗅動物(macrosmatic animals)」,嗅覺受體高達 2.2 億個以上,是人類的 40 倍!此外,狗的基因組中約有 1,300 個嗅覺受體基因,遠高於人類的 900 個。

這意味著狗狗能嗅出極微量氣味分子,濃度甚至低至兆分之一,堪稱天然的「超靈敏生物感測器」。


🧬 癌症氣味的祕密:揮發性有機化合物(VOCs)

癌症之所以能被狗狗聞出,關鍵在於一種名為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(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, VOCs) 的氣味分子。

當人體細胞癌變時,代謝途徑會改變,產生特定的 VOCs,形成所謂的「癌症氣味指紋(odor signature)」。
這些氣味會透過血液循環或氣體交換釋放到下列樣本中:

  • 呼出氣(breath)
  • 尿液(urine)
  • 糞便(stool)
  • 汗液、血液或組織樣本

透過專業訓練,嗅癌犬能準確識別這些獨特氣味,從而辨別出癌症樣本。


🐾 嗅癌犬的驚人準確率:哪些癌症能被聞出?

嗅癌犬(Medical Detection Dogs, MDD)經過長期的條件訓練,能透過氣味準確偵測多種癌症。牠們在聞到特定氣味時,會以「坐下」或「停下」作為示警行為。

多項國際研究顯示,嗅癌犬在不同癌症中的表現如下:

癌症類型樣本來源敏感度 / 特異度備註
攝護腺癌尿液0.91–1.0 / 0.91–0.987曾達 100% 敏感度與 98.7% 特異度
結直腸癌糞便0.97 / 0.99對早期癌症亦有效
肺癌呼出氣0.56–0.99 / 0.08–0.99研究間差異大,但潛力明顯
乳癌呼出氣0.88 / 0.98各期皆能辨識
膀胱癌尿液0.63–0.73 / 0.64–0.92單犬最佳敏感度達 73%
卵巢癌組織或血液1.0 / 0.98可從血液中成功偵測

嗅癌犬不僅能偵測癌症,還能辨識其他疾病,如 艱難梭菌感染、糖尿病低血糖發作、帕金森氏症、瘧疾,甚至是 COVID-19

在台灣,已有生技公司與醫院合作進行嗅癌犬臨床研究,用於大腸癌與泌尿上皮癌的偵測,準確率超過 86%


⚖️ 嗅癌犬的優勢與限制

🌟 優勢

  1. 非侵入性、低風險:只需呼氣、尿液或糞便樣本即可分析。
  2. 快速又靈敏:單個樣本判定僅需數秒,靈敏度高於部分儀器。
  3. 相對成本低:雖訓練成本高昂(約 135–500 萬台幣),但單次檢測價格低於傳統儀器分析。

⚠️ 限制

  1. 訓練與研究標準不一:樣本採集與訓練方式差異大,難以重現。
  2. 個體差異明顯:不同狗狗的嗅覺靈敏度差異大。
  3. 控制組挑戰:可能只分辨「健康與否」而非特定癌症。
  4. 法規限制:在台灣,未具醫師資格者以嗅癌犬檢測進行癌症風險評估,可能違反《醫師法》。

🔬 從「狗鼻子」到「電子鼻」:未來科技新方向

嗅癌犬的最大貢獻,不僅在於偵測癌症,更是啟發了「電子鼻(Electronic Nose, E-nose)」技術的誕生。

🧠 科技模仿狗鼻:AI × 電子鼻

電子鼻與生物感測器可重現狗狗的嗅覺原理,具備:

  • 成本低
  • 可重複性高
  • 不受環境與情緒影響

雖然目前狗狗在某些癌症(如攝護腺癌)檢測的準確度仍高於電子鼻(98% vs 84%),但 AI 技術正快速追趕。

例如以色列公司 SpotitEarly 結合嗅癌犬訓練資料與人工智慧演算法,能以 94% 準確率 偵測乳癌、肺癌、大腸癌與攝護腺癌。

未來,這些氣味感測器可能被縮小到可安裝於智慧型手機,讓癌症早期偵測更普及、方便且安全。


嗅癌犬以驚人的嗅覺能力,證明癌症確實存在可被偵測的氣味。
雖然狗狗不太可能直接成為臨床工具,但牠們為人類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啟發。

嗅癌犬就像大自然的探測器,牠們的靈敏鼻子為人類開啟了新的醫學方向。
科學家正努力將這份「狗的天賦」轉化為可大規模應用的人工智慧嗅覺技術
讓癌症早期偵測變得更容易、更普及,也讓更多生命得以被挽救。